2009年5月,在北五环的垃圾回收站,当法国人苏文高价买下了整整一麻袋的废弃底片,他感觉到了老板小马的暗喜。
“你多少钱买这些垃圾?”
“28元一公斤。”
“哇,买垃圾能买这么贵的!”
小马专业回收银盐制品20年,手里最不缺的就是底片。作坊里东一摊西一摊,堆的都是全北京的废弃底片、光盘、X光片。不出意外的话,这些原料都会被丢进酸池,只为提炼出一点点银的化合物。
不过在苏文心中,他买的东西可远不止这个价格。作为一名生活在北京的“淘影者”,他的工作是为收藏机构搜集中国的老照片。在他眼中,这个阴暗逼仄、散发着酸液味道的垃圾站,更像是一座埋藏着珍贵回忆的“银矿”,不仅能用来提炼金属银,还能挖掘出千千万万普通人最真实的私人影像。
看,就是这样一麻袋一麻袋的底片。来源 /《北京银矿》纪录片,Emiland Guillerme
9年来,一手交钱,一手交底片,已经成了苏文和小马的例行交易。如今,苏文收集的底片已经超过85万张,他把这个项目命名为“北京银矿”。
对于这些抢救回来的宝贝,他会把每张底片都放在灯箱上反复观看。很快,他发现这些影像都极其平常,没有什么重大事件。
然而,就是在这些普通到任何中国人都可能有的照片中,他逐渐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私人生活史。
一
1985年,全国性的粮票制度宣告终结,也正是那时,胶片相机开始在中国家庭登场。于是家庭相机从最私人的视角,记录下了人们涌动的消费欲望。 80年代,物质仍然匮乏。买一台14寸松下彩电,要专门去机场等电视机到货。而买一台雪花牌冰箱,就足以在学校吹一夏天的牛逼。 于是有相机的北京市民,不约而同地记录下了那些清空购物车的时刻。他们的构图整齐划一,往往是一个美女加一个电器。 要盛装打扮才能跟电视合影。 看!老鼠! 如果一台还不够牛逼,那么就两台。 咱们老百姓啊,今儿个真高兴~ 冰箱上永远盖着一块布,上面还摆着假花或雕塑。 Windows 98,初恋般的味道。 改革开放后,随着西方文化大潮涌来,外国明星海报也成了家庭相片中的熟脸儿。少男少女除了迷上张国荣、罗大佑、崔健,也喜欢上了玛丽莲·梦露、迈克尔·杰克逊,和甲壳虫。 一本正经地看杂志。 在你内心深处,是否也喜欢米老鼠? 对于孩子们来说,爸妈拍的照记录下了他们纯真的童年渴望。 1987年5月23日,Mia的父母把她放在崭新的红色摩托上,拍下了一张照片。她还记得,那是在奶奶开的小卖部门口,身旁冰柜里的北冰洋,几乎是80年代的唯一冷饮。 2018年,网友 @Mia的猫 在朋友圈里看见了“北京银矿”的分享,一眼认出了童年的自己。 过生日的意义,就在于大瓶的快乐肥宅水,和比脸还大的蛋糕。 北京第一家麦当劳开业后,与“麦当劳叔叔”合影成了每个小朋友的打卡项目。 二 到了90年代,世界如一匹宽银幕,在眼前缓缓展开。 买买买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消费的渴望,于是出门看看世界,成了首都居民的新目标。随着他们的足迹走到世界各地,游客照也顺理成章地占领了各家的相框。 在大多数普通游客照中,拍照的人总是郑重其事,而被拍的人也整理好精神,直直地杵在画面中央。随便翻开一个贴着“四川行”、“泰国行”、“美国行”标签的相册,人们就会发现,中心构图法是永远的主流。 真的猛士,敢于亲近自然。 真的摄影师,不怕弄湿自己。 与此同时,一些不满足于呆板站姿的人们,继承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,在中心构图法之外,开辟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摄影道路。 哪里有太阳,哪里就有托太阳的手。 躺成一尊卧佛,笑看江山多娇。 我想做一棵树,把一个姿势站成永恒。 在没有PS的年代,不是每个男子都能获得星光特效。 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,还催生出了中国第一批人造景观公园。 1993年北京世界公园开业,汇集全球著名地标的微缩景观,打出了一天环游世界的广告。 各地的雕塑也在野蛮生长,比如海洋馆门口摆个大鲨鱼,草地上放个大花篮,罗马柱边塑个大卫像,共同为景点增添了超现实主义风光。 果不其然,这些人造景观很快吸引了首都居民的注意。结果是,成千上万的底片上,都留下了人们与大石头合影的身姿。 同时跟长城和凯旋门合影不是梦。 月亮上的男子。 鲨鱼:我超凶的。